中秋小科普~

#2017.10.04

中秋节快乐!!!

Happy Mid-Autum Festival!

上回讲完国庆,这次又到了中秋佳节。

欣赏中秋晚会,瓜分月饼的同时,再来码文补充知识。

首先是中秋节的来历。

根据中国历法呢,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,称为“仲秋”(跟仲夏是一个性质的),而八月十五又在“仲秋”的中间,所以称“中秋”。

“中秋”一词,最早出现于五经之一的《周礼》,《礼记·月令》中有一句话:“仲秋之月养衰老,行糜粥饮食”,大意是“每年中秋的时候,要给老年人赐粥喝”。还有说是起源于帝王祭祀的,或是农业丰收等等,总之没有人知道中秋确切的产生原因,这个时候,古人今人总爱做一件事——诉诸于神灵,想象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去阐释。于是,就有了“嫦娥奔月”的故事。

这个故事是从小听到大的,以前每逢中秋,总是要在院子里边赏月边听长辈讲,可是后来也不多听闻了,今年中秋便讲来给自己听听。这一部分就不借助网络了,纯粹谈谈自己的故事。我听过两个版本的“嫦娥奔月”,一个是赞美嫦娥的,另一个是贬低。

先来说好的那个。相传远古的时候,天上有十个太阳,异常炎热,百姓民不聊生。这时出了一个名叫后羿的年轻人,武艺高强,弯弓放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,并命令剩下的那个太阳“朝从东出,暮向西落”。嗯这就是那个后羿射日的故事。后来呢,后羿从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得到了一种“不死药”,据说吃了便可以飞升为仙。然后就该我们的嫦娥出场了。嫦娥是后羿的妻子,后羿当然舍不得自己上了天撇下嫦娥一个人孤零零的,于是便把仙药交给她保管。平日里,后羿总会带着弟子们外出打猎,偶然间说起那神奇的仙药,大家都啧啧称赞,打趣着叫师父当了神仙不要忘了人间的弟子妻子。可总有奸佞小人动了歹念,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按耐不住了,这么好的仙药,自己一定要抢来。那年八月十五,后羿又上山打猎,逢蒙装病去偷仙药被嫦娥给发现了。嫦娥一介柔弱女子,料想自己难以脱身,又不想让仙药落入不归之徒的手中,便一仰头吞下了仙药。霎时,她感觉身子一空,回过神来,竟已经飘飘然飞了起来,可她不忍远离自己的丈夫,只飞到了月亮上便不肯再往上去了。等到后羿赶回来,院子里已经不见了妻子的踪影,仰头望月,却发现那轮玉盘般的圆月上头,

有个女子婀娜的身影,恰似嫦娥。后羿怕妻子在清冷的月宫里饿着肚子,就在院子里设下供案,摆上嫦娥最爱吃的瓜果糕点,对月遥念她。人们崇拜后羿,纷纷效法,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赏月供月,幻想着月亮上冷冷清清的广寒宫里,有一名唤作嫦娥的女子,倚着一株桂花树,期期艾艾地探着脑袋,身旁有一只玉兔相伴。那玉兔耸着耳朵,一锤一锤帮忙捣药。后世的诗仙李白作了一首诗,他说:“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?”又给这个神话故事多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

另一个版本是说嫦娥自己偷了仙药,飞上了广寒宫却开始后悔,日日夜夜思念后羿。李商隐赞成这一派,也作了诗去评说:“嫦娥应悔偷灵药,碧海青天夜夜心”。

两种故事其实都很唯美,也不谈什么喜欢哪一个了。

除了嫦娥奔月的故事,当然还有玉兔捣药,说它如何拿着一只捣药杵,在寂静的夜里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。(这个故事传到日本就变了味qwq,霓虹人们认为玉兔在捣年糕…)也有吴刚折桂——李白又开写了,“欲斫月中桂,持为寒者薪”。说是吴刚犯了错,仙人罚他去砍月宫前的桂树。

中秋节其实有很多习俗,可是到现在大概只记得有吃月饼看月亮了。

祭月、赏月、拜月,这才是完整步骤。《礼记》中就有“秋暮夕月”的记载,每逢中秋夜要举行迎寒、祭月,月饼自然是祭品之一,那个时候还要备着西瓜(切成莲花状)。一家人在月下,燃起红烛,依次祭拜月神。也有人说,拜月是少女拜月,为了求得“貌似嫦娥,面如皓月”的美貌。到了唐宋的时候,诗词盛行,文人墨客都爱吟咏月亮。流传最多的,当属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,大醉所做的那篇《水调歌头》,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,今夕是何年”一句借月之圆缺无常喻人事之离合,千古传颂。歌坛天后王菲一曲,更是让这篇词着了调,千门万户都能唱响。也不知道,苏轼若是得知自己的醉酒胡言,千百年后如此的火热,又会有什么感想呢?

另有玩花灯、猜谜、燃灯的习俗,尽管这等习俗在元宵节更常见些。

江浙一带也会在中秋观潮,例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,由于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,据说相较其他月份的十五月圆之时,中秋时的月球要更近一些。

吃这一方面,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考究,经常会把美好的寓意寄托在各种美食上。月饼就不多说了,家人团圆、寄托思念。中秋时节,金桂飘香,一盏桂花蜜酒,一块桂花糕点,欢庆合家甜蜜。尽管到现代,大家多是用红酒替代桂花酒了。江南一带中秋时,还喜吃桂花鸭、糖芋头,毛豆也要吃上几枝。更追传统的,还要摘糖桂花和着糖、酸梅腌制“桂浆”,取名自屈原《楚辞》“援北方闭兮酌桂浆”。所以说,中秋节绝不可以只用“月饼节”来草率概括!

不仅是中国有中秋节,很多东南亚国家也有各自的习俗。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啦。

总之…中秋还是值得欢乐的日子,最后送上一句歇后语,“八月十五看桂花——花好月圆”。(没错没错,今年也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呢!)

还有啊,昨晚云南的月夜流星,一定要许个美好的愿望~(和《你的名字》是同一天同一时刻w,10.04!)

国庆小科普

#2017.10.01

祖国妈妈68岁生日快乐!

学生党热烈欢呼长假的同时,也收到了来自学校的贴心“国庆大礼包”。由不得哭天喊地,只好默默低头刷题,心情好的时候出去转几圈,尽管转到哪儿去都是人山人海。

然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,国庆节是用来做什么的?

看烟花、大甩卖、探探亲、多领一个游戏大礼包?

还是多刷题、追剧、休息、多吃一点再去减减肥?

额…你说什么?我最近忙着刷作业,没想过。

在百度百科的帮助下,码一篇科普文。

 

那么先从定义开始。

国庆节=纪念国家重大事件的法定假日。常见有国家独立或建立、签署宪法、元首诞辰etc,中国的国庆节便是10月1日——用于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。而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,国庆一般是君王皇帝即位诞辰的庆祝日子。可见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转变,国家的人民的代表,国庆是庆祝人民的凝结团聚,而不是独围着一个帝君转悠。

这里顺便也来科普一下世界部分大国的国庆节。

美国的国庆日即“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”,1776年7月4日,由杰弗逊起草的《独立宣言》在美国费城的大陆会议上被通过,美利坚合众国成立。法国议会在1880年将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,以纪念1789年7月14日推翻巴士底狱的人民行动。英国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,就有点特殊了,它的国庆日日期不定,国王女王的生日就是国庆日。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是4月21日,可是这并不是国庆日…原因嘛,谁都知道英国天气多变,天气欠佳(腐国人张口闭口谈天气,这是从小教英语的emmmm),也正是这个原因,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才是“女王官方诞辰日”。

“国庆”一词起的好,有“举国欢庆”之意,看起来叫人一目了然。据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晋陆机的《五等诸侯论》一文中,他说“国庆独飨其利,主忧莫与其害”,这个“飨”字读作xiǎng,有“用酒食招待客人”的释义,这整一句话的大意就是:国家有了值得庆贺的好事,他就顾着贪图利益,但当君王陷于忧患,他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,没一个愿意去跟着蹚浑水。这是对一个不尽责臣子的描写。

近现代中国的头一次国庆节,其实是在1950年举行庆祝的,1949年共和国成立之初,还没有什么国庆节呢!这是建国两个月后,全国政协才确立下来的法定节日。大型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,仅有在某几个5的整数年(勤俭建国方针的伟大之处),20世纪最后一次盛大的国庆庆典,1999年国庆50周年就是这样幸运的一年。

从1999年起,国庆的法定休假时间为3天,再将前后两个周末调整为一起休假共计7天。今年2017年10月1日~10月8日,也正巧赶上中秋佳节,双节又多了一天。如此良辰美景好时节,为何不出去多走走看看呢?

上海已经被淹没了,但是喧闹的环境很是热闹。比如,地铁南京东路暂时封站,人民广场人挤人,但是众多景点美食不要错过!苏杭也是很好的选择哦~景区赏景之外,各大展览也不容错过。

Anyway,祝各位有一个美好的国庆假期!